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实现钦州港区新跨越 迎来升格进位新机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面临形势
第二章 描绘自贸园区新蓝图 迈上开放发展新征程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原则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提升港口综合能级 高水平打造国际门户枢纽港
第一节 增强港口综合通过能力
第二节 打造“四位一体”运输网络
第三节 建设北部湾港综合服务中心
第四节 建立全球港口“朋友圈”
第四章 布局现代产业体系 高质量建设向海经济集聚区
第一节 统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第二节 打造化工产业战略高地
第三节 培育产业发展新引擎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五节 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第六节 完善产业发展要素保障
第五章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高效能运用开放合作大平台
第一节 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
第二节 提升综合保税区发展能级
第三节 打造中马两国双园升级版
第四节 加强国内区域联动合作
第五节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第六章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高起点构筑宜居宜业国际城
第一节 建设高品质自贸新城
第二节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节 建设绿色低碳新城
第四节 全面推进片区现代化治理
第七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推进任务目标实现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 健全工作机制
第三节 统筹规划衔接
第四节 加大招商引资
第五节 严格考核评估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是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港所在,肩负着推动广西向海经济发展、引领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重任。“十四五”时期是钦州港片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引领,描绘新阶段发展路线图。
根据国家、自治区、钦州市系列重要部署和规划,编制钦州港片区“十四五”规划,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规划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本规划范围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核心区和功能区(含钦州保税港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约260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实现钦州港区新跨越 迎来升格进位新机遇
“十三五”时期,钦州临港区域产业竞争力、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特别是2019年8月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设立以来,钦州港片区坚决贯彻中央、自治区重要决策部署,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整合运用优势要素,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大力培育向海经济,加快建设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体量稳步扩增,2020年GDP达到252.8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高于全市、全区;财政收入93.9亿元,占全市54.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1.7亿元,同比增长43%。外向型经济特征更加明显,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7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6亿美元。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高,2020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增专利申请130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38亿元。重大项目加快导入,广西自贸试验区第一批标志性项目在片区总投资达700亿元,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国际门户港迈上新台阶
港口枢纽地位快速提升,2020年钦州港域累计开通内外贸集装箱航线48条,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3个港口,港口吞吐量完成1.36亿吨,跻身沿海港口20强;集装箱完成395万标箱,同比增长31%,首次进入全球百强集装箱大港,位列全球第47位。港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30万吨级油码头及航道、10万吨级集装箱航道、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一期、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港航服务中心建成投运,20万吨级集装箱航道具备通行条件。陆海联动更加紧密,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到7条、辐射10省36市72个站点,与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衔接。口岸提效降费转型行动成效明显,率先建立陆海新通道全程物流定价和服务机制,综合物流成本降低36%,中介服务费下降40%。
三、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自贸试验区改革加速实施,推进改革试点任务94项,形成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78项,其中38项在全区复制推广,试点完成率位居广西自贸试验区3个片区首位。制度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跨境金融创新试点、铁路集装箱“一箱到底”通用联运机制等多项成果属全国首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开办、工程报建、财产登记等重点指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企业主体蓬勃发展,2020年新增企业4898家,新注册平台经济市场主体19.1万户,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1599.7亿元。
四、开放发展呈现新格局
钦州保税港区获批转型为钦州综合保税区并开工建设,“区港联动”等30多项口岸监管模式创新得到全面实施,北部湾港保税燃油供应基地正式运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深化与东盟国家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国内首条燕窝跨境产业链;获国家批准实施金融创新试点,探索企业“白名单”制度,启动广西首个合格境外合伙人(QFLP)投资基金,首开全国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便利化先河,形成人民币国际化“钦州经验”。
五、向海产业加快聚集
绿色化工基地总体成型,华谊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恒逸钦州高端绿色化工化纤一体化基地等石化龙头项目稳步推进。海工装备制造业迈出坚实步伐,中船钦州基地实现10万吨级修船、万吨级造船,大型海工装备制造、海上风电产业基地项目落户建设。新材料产业形成集聚效应,锂电池关键材料产业链加快延伸,新型显示材料项目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业快速扩张,累计吸引进驻各类港航物流企业120家。大宗商品交易取得创新突破,电商直播、平台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培育,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9亿元,新增规上企业44家。
六、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推进3.5平方公里自贸新城启动区建设、金鼓江区域整治和开发,钦州港片区滨海公路改扩建工程、友谊大道中段等一批主干道全面建成通车,钦海大道、南港大道北段、中马大街东延长线、环北大道等道路加快建设,城区骨干路网基本成型。城市社区与园区统筹规划建设,国际科技园、医药创新园、北斗产业园区、中国—东盟信息港跨境数据中心等园区合理布局。城市生活空间不断拓展,中马免税商城正式营业,孔雀湾公园建成投入使用,大力整治城市环境卫生,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七、民生福祉全面提升
脱贫攻坚任务圆满收官,帮扶村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全部清零。教育事业提质增效,引进开办西安交大中马阳光学校,实现十二年一贯制精品办学,建立国内国际升学培养通道。深入开展片区平安建设,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等工作,为片区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片区退役军人事务、民政、残联、卫计工作衔接机制畅通,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步入加快推进期。高质量发展将是统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也是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从发展机遇看,面临四个“新一轮”机遇:一是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东盟与我国已经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有利于片区打造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促进中马“两国双园”升级、跨境产业链合作、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二是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机遇。国家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深入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平陆运河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为片区提供历史性机遇,有利于片区加快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枢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新动能,国家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重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全力推进工业现代化,有利于片区大力发展PCB、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新基础设施,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是新一轮绿色发展机遇。我国更加重视绿色低碳发展,国家把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有利于片区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产业绿色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风险挑战看,需要应对四个“新压力”:一是国际环境巨变新压力。全球经济政治风险交织,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不定,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加速重构,周边地区对产业吸引力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给片区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技术、聚集高端要素等造成影响。二是发展动能转换新压力。我国已整体进入工业化后期,“十四五”时期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依靠中低端产业已经无法支持片区发展,片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三是节能减排降碳压力。能耗“双控”持续收紧,必将更加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而片区重化工业占比高,受限于能耗指标,必须控制生产规模、改进生产工艺、加快新能源利用,由此带来更高的综合成本。四是区域竞争加剧新压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更加普惠化,交通更加便利化,国内区域竞争格局深刻演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吸引高端要素集聚等方面竞争更加激烈,片区需要进一步突出优势特色,在国内产业分工中占据更加有利地位。
从瓶颈短板看,需要破解“四大问题”:主导产业尚未成链。支柱产业延链补链项目落地较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贸易集聚功能尚不明显,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内生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开放合作亟待深化。中马双方联动机制尚不顺畅,合作领域有待拓宽,跨境产业链相对单薄,缺乏支柱产业及重大项目的支撑,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面临诸多难点、堵点,两国双园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点项目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尚未有效衔接,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区位优势有待发挥。要素瓶颈制约明显。空间资源日趋紧缺,用地用海指标保障不足,人才短缺矛盾突出,重大建设项目资金仍有缺口,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不高。城市功能尚不完备。港产城园空间布局有待全面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尚未实现统筹衔接,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生活配套条件还需补齐短板。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是片区制度创新试点窗口期、门户枢纽港建设关键期、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期、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期。片区上下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保持战略定力,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推动自身发展,承担起引领广西向海发展的重大使命,切实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第二章 描绘自贸园区新蓝图 迈上开放发展新征程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三大定位”、“五个扎实”、“四个新”总要求和“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十二届党代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部署,贯彻实施“建大港、壮产业、造滨城、美乡村”四轮驱动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自贸试验区,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面朝大海、向海图强,集全市之力着力提升要素资源汇聚匹配、国内国际合作竞争“两个能力”,推进港口与城市、陆地与海洋、通道与产业“三个融合”,戮力实现港口成枢纽、产业上规模、开放见功效、城市出形象“四个突破”,将片区打造成为引领广西高水平对外开放、全方位向海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广西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片区发展新篇章。
第二节 发展原则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向思想解放要动力、向体制机制改革要活力,用好用足自主改革权限,聚焦短板弱项和市场主体关切热点,主动对接国际先进规则体系,大胆先试,深入推进西部陆海通道建设、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领域改革试点,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延伸。
节能降碳、绿色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节能减排降碳新要求,建设绿色港口,严控高耗能产业新增产能,加快推进化工、造纸等重点产业改造升级,提升新能源在工业能源中占比,强化资源循环利用,构建片区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开放带动、产业强区。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机遇,强化与东盟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吸引全球资源向片区深度集聚,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片区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统筹推进、突出重点。自觉服从和顾全大局,统筹陆海资源,统筹发展和安全,综合考虑空间容量、能耗水耗、财力约束,推进港产城园一体规划、融合发展,强枢纽、畅通道、织网络、兴产业、构平台,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片区作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试验区,必须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围绕“港、区、产、城、人”发展愿景,全面实施“建大港、壮产业、造滨城、美乡村”四轮驱动战略,贯彻落实“一港两区”总体定位,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门户港。加快重大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江海联动发展,构建畅通本港、辐射腹地的快速集疏港网络,加密增开近远洋新航线,促进航运要素集聚,打造联通全球的海运枢纽。推进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和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布局内陆“无水港”网络,打造国家级港口型物流枢纽。以大宗商品和适箱产品为重点,加快发展国际贸易,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培育跨境电商等贸易新形态,打造区域性贸易枢纽。
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示范区。实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工程,积极推动RCEP落地实施,对接中国—东盟自贸区后续谈判和CPTPP谈判,推进国际贸易投资通行标准规则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制度和政策体系。打造中马“两国双园”升级版,提质赋能钦州综合保税区,构建延展至东盟各国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业态多元化和开放创新,形成面向东盟、服务RCEP的重要开放平台。
向海经济集聚区。推动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粮油食品、新能源材料、木材加工等原料进口型和出口导向型产业集聚发展。打造燃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和粮食保障基地。培育发展海洋牧场、海洋生物、海上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以适箱产业为引领,对接中西部地区高品质产品,建设适箱服务业区,引导进口货源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加快国际贸易与金融、总部经济集聚,增强资源配置能力。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一、远景目标
到203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0万标箱以上,跻身国际一流海港行列,形成国际资源配置中心。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建成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粮油食品、新能源材料、木材加工等产业集群,有力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作用。全面完善城市功能,建成高品质生活的国际化临港新城。基本建成开放型经济新体系,营商环境达到国际领先。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进入下降期,生态环境保护全面优化。人均收入在全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成为全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先导区。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
“十四五”钦州港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经济高速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向海经济产业体系,国际门户枢纽港建设迈上新台阶,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区前列,港产城园深度融合,为打造北部湾城市群向海经济核心区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引领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具体目标是:
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彰显。片区改革试点任务全部完成,管理机构和服务平台功能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率先实施RCEP,制度型开放取得重大突破,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国内领先。中马“两国双园”升级版初见成效,钦州综合保税区功能充分发挥,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跨境布局,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成型。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发展。片区经济总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左右,2025年达到630亿元。自贸试验区第一批标志性项目全面建成,引进重大外资项目取得突破。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显著进步,高新技术企业家数、营收规模大幅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新能源利用率实现预定目标,为实现碳达峰打下坚实基础。
国际门户枢纽港能级明显提升。力争集装箱航线突破70条,其中外贸航线超过40条,海铁联运达到70万以上标箱,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达到2.2亿吨,进入全国沿海港口前10位。集疏运体系基本成型,港航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形成物流集聚态势。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实现新突破,为积极配置国内外资源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向海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国家级绿色化工基地初步建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粮油食品、新能源材料、林浆纸等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海上新能源、海洋牧场、海洋生物等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纺织、燕窝加工等一批跨境产业链完成布局,适箱产业门类更加丰富。规上工业产值实现翻两番,片区向海经济产业规模总计突破2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分别达到25%和30%。
自贸新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基本具备,教育、医疗、环保等公共服务配套取得重大进展,化工园区封闭管理和农民永久安居圆满完成,美丽城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表1 钦州港片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计算 单位 |
指标属性 |
2020年完成 |
2025年目标 | |
总量 |
总量 |
年均 增长% |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预期性 |
252.8 |
630 |
16% |
2 |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预期性 |
609 |
2500 |
32.6% |
亿元 |
预期性 |
149 |
500 |
27.4% | ||
3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预期性 |
171.68 |
427 |
20% |
4 |
港口吞吐量 |
亿吨 |
预期性 |
1.36 |
2.2 |
10% |
5 |
集装箱吞吐量 |
万标箱 |
预期性 |
395 |
800 |
15.2% |
6 |
海铁联运班列数 |
列 |
预期性 |
4607 |
14000 |
24.9% |
7 |
外贸进出口总额 |
亿元 |
预期性 |
170 |
631.2 |
30% |
8 |
实际利用外资(商务口径) |
亿美元 |
预期性 |
2.58 |
4.0 |
9.2% |
9 |
高新技术企业数 |
家 |
预期性 |
20 |
70 |
28.5% |
10 |
投资便利化指数 |
— |
预期性 |
100 |
显著增长 |
|
11 |
贸易便利化指数 |
— |
预期性 |
100 |
显著增长 |
|
12 |
期末实有企业数 #外资企业数 |
家 |
预期性 |
7940 |
16000 |
15.4% |
家 |
预期性 |
142 |
302 |
15% | ||
13 |
单位GDP能源消耗 |
万元/吨标煤 |
约束性 |
1.94 |
以上级部门下达为准 | |
14 |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 |
万吨 |
约束性 |
— |
以上级部门下达为准 |
第三章 提升港口综合能级 高水平打造国际门户枢纽港
立足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面向全球航运市场,按照“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要求,实施“建大港”攻坚行动,推进基础设施、国内国际通达网络、综合服务体系和资源汇聚匹配能力的全方位提升,推动西部货走钦州港,实现全球货集北部湾,打造千万标箱国际一流海港,加快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枢纽、国际门户港,迈入全国重要港口行列。
第一节 增强港口综合通过能力
一、推进港口大型化智能化绿色化
建成东航道扩建浚深、20万吨级集装箱航道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扩建钦州港西航道,满足第五、六代集装箱船通航条件,加快建成大榄坪南7-11#、1101#自动化集装箱泊位和12#13#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改造工程,以及大榄坪、金鼓江、鹰岭等三大作业区的泊位,规划研究3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和航道、平陆运河进港航道,提升超大型船舶接纳能力。力争到2025年,累计建成生产性泊位110个以上,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2.5亿吨、集装箱装卸能力接近1000万标箱。开展集装箱堆场信息化升级,全面推行无人驾驶集装箱装卸模式,加快建设智慧港口。改造码头环保设备,打造无尘作业码头,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推动船舶尾气治理。广泛使用清洁能源,建设港口油气回收系统,升级岸电设施,实现港口单位吞吐量能耗下降5%。
专栏1 钦州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
港口航道:建成投运钦州港东航道扩建浚深工程、钦州港20万吨级集装箱航道工程、金鼓江作业区19#泊位进港航道工程,完成钦州港30万吨级进港航道支航道清淤维护工程,规划建设钦州港西航道扩建升级工程、平陆运河进港航道。 集装箱码头:建成大榄坪南作业区7#8#泊位10万吨级自动化集装箱改造工程、大榄坪南作业区9#10#10万吨级全自动化集装箱泊位、大榄坪南作业区11#和1101#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工程、大榄坪南作业区1102#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工程、大榄坪南作业区12#13#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改造工程,适时启动建设三墩二期扩区集装箱专用码头。规划研究3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和航道。 散杂货码头:建成大榄坪作业区1—3#通用泊位,启动建设4—11#5万吨级通用泊位、金鼓江作业区12—15#等,规划建设钦州港大榄坪港区大榄坪南作业区14—18号泊位工程、钦州港大榄坪港区大环作业区17—19号泊位工程,启动三墩片区LNG码头建设,超前谋划50万吨级油品码头。 |
二、完善港口配套设施
加强海事、引航、打捞、救助等能力建设,建成大环作业区工作船基地,加快建设大型专业化锚地、停泊区和水上服务区,建成10—20万吨级集装箱锚地、三墩作业区防波堤工程,建设应急锚地和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增设监管救助基地站点。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改造码头和通航建筑物安全设施,建设港口和航道安全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构建港口与自贸新城的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急联动抢险救助服务能力,实现应急救援体系资源共建共享。
三、构建快速集疏港体系
推动港区集疏运通道与区域铁路、骨干公路、平陆运河互联互通,打造高质量一体化集疏运网络,大幅度提升港口疏港能力,扩大港口集疏运通道辐射半径。实施钦州东至钦州港铁路支线扩能改造,建设钦州港东线电气化改造与配套设施、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二期工程,推动大型物流园区引入铁路,实现“门对门”运输。构建“四纵二横”疏港快速路网,建设钦海大道、南港大道、友谊大道北段、锦绣大道北段、北部湾大道至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道路、钦州港环北大道等道路,全面打通勒沟、金谷、大榄坪、三墩4个作业区疏港快速专用通道,促进货物快速进出港区。开工建设钦州港江海联运集装箱、散货换装作业泊位和邮轮码头,规划建设平陆运河入海口至钦州港的陆路集疏运体系,共建江海联运大通道。
专栏2 集疏港网络建设工程 |
疏港公路:建成钦州市北部湾大道至中马产业园区道路工程(园区外段)、钦州港环珠东大街工程(钦州港大道—孔雀湾大道)、钦州港鹰岭作业区疏港道路工程、龙门大桥、钦州港大榄坪第八大街立交桥工程、钦州港片区环北大道跨江大桥项目、钦州港片区六钦高速引路(中马收费站—滨海公路段)改扩建项目、金谷大桥等项目。 疏港铁路:建成钦州港站支线扩能改造工程、钦州港站至钦州港东站电气化改造、金窝工业园二期铁路专支线等。规划建设钦州东站至三墩铁路、勒沟码头装卸线整合工程、天盛专用线改扩建项目、永盛石化专用线,新建中港物流专用线、大环作业区铁路专用线、大榄坪作业区铁路专用线。 货运站场:优化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一期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钦州港东站配套设施,建成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二期工程、钦州港勒沟分区车场扩建工程、鹰岭分区车场项目、钦州港站扩能改造(二期)工程。 |
图1 港口集疏运体系示意图
第二节 打造“四位一体”运输网络
一、织密海上航线网络
开通更多近远洋航线,构建以覆盖国内港口为核心、通达东盟港口为支撑、畅运五大洲的航线网络。提高国内航线密度,加密至沿海主要港口的班轮航次,发展沿海捎带,扩大近海“水水”中转。稳定运行钦州港至香港、新加坡班轮“天天班”,加密钦州港至海防、胡志明、关丹、林查班港等班轮航线,开行钦州港至马来西亚巴生港的公共班轮,打造水果、生鲜冷链精品航线,逐步拓展非洲、南美航线。积极参与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优化航线补贴机制,开通至南亚、澳洲、欧洲、北美的远洋航线,实现航线直联全球主要经济体。到“十四五”末,集装箱航线达到70条,其中外贸航线40条。
二、构建海铁联运网络
深入推进“散改集”、“公转铁”,扩增海铁联运集装箱货源。推进贵阳经南宁至钦州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项目,提高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装箱运能。加密运行海铁联运班列,实现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至钦州港等主干线路“天天班”,稳定开行兰州、西安至钦州港等“直达班”,运行柳州、桂林、贺州等区内“常态班”。深化与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合作,支持钦州港至波兰、德国等国家重点城市的中欧班列稳定运营,培育“中欧班列+海铁联运班列”的联运服务模式。力争到2025年,形成连接中西部地区海铁联运班列15条以上,其中,区外班列达到10条以上。
三、布局内陆“无水港”网络
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经济功能区(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对接,建立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基地,形成科学布局、紧密协作、高效服务的“无水港”网络。联动南宁国际铁路港、桂林苏桥“无水港”,拓展柳州、玉林、百色、贺州等地“无水港”布局。加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重点省市“无水港”节点,推动湖南怀化、陕西、新疆、内蒙古等地“无水港”合作,研究在中亚国家布局境外“无水港”。
四、联通航空运输网络
建立与南宁空港快速物流通道,推动南宁吴圩机场至大塘铁路联络线建设,实现钦州海港与南宁空港无缝衔接。建设精品水果、海鲜、电子产品、药品等高价值商品的分销分装中心及快速通达南宁机场、北海机场网络。推动在钦州建设北部湾国际机场,争取在片区建设空港物流园区,进一步提升交通枢纽地位。
第三节 建设北部湾港综合服务中心
一、提供全方位港航服务
充分发挥中心港域优势地位,建设北部湾海上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中心、北部湾港指挥调度中心、引航服务中心、船务保障中心,优化进出港航行管理,提升穿梭巴士、引航拖轮、转运车辆运营效率。打造北部湾港多式联运服务中心,推动建设北部湾港口铁路调度中心、货运列车编组基地,优化国际班列及海铁联运列车调配。完善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航运服务中心功能,引进一批航运企业区域总部或运营中心,推动航运物流、航运金融、航运中介、航运仲裁、海事法律等现代航运服务机构聚集发展,建设港航用品和设施配件专业市场,形成完整的航运服务生态,打造“一站式”港航物流服务信息门户。引入交通、海洋、海事院校资源,联合建设北部湾港航人才培训中心。
二、提升全流程通行效率
优化再造“海运+港口+通关+铁路(公路)”服务流程,协调船代和货主多方优化作业流程,缩短船舶在港非生产性停时,畅通货物进出“最后一公里”。实施符合RCEP规则的快速通关机制,采取“提前申报、在线审批、随报随审、7×24小时通关”模式,全面优化通关流程,推动内外贸集装箱堆场电子化监管,扩大“先期机检”、“智能识别”试点,提升集装箱查验效率,实现“抵港直装”、“船边直提”、“先放后检”,确保口岸通关时效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完善“三互”大通关服务体系,探索国际中转集拼业务便利化监管新机制,优化转关服务,提升口岸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能力。
三、推进集装箱运输“全生命周期”集成式改革
推动建立门户港信息化、智慧化公共管理服务的工作机制,集装箱进出口业务全环节实时对标监测机制,通过海铁权证互认、信息共享和综合协调,推进集装箱从装箱、启运、检验、拼箱、转运到卸货交箱的运输“全生命周期”改革。推动创建钦州陆海联运物流和运营中心,将创新延伸至“门到港、港到港、港到门”的跨境贸易全链条,探索门户港与洋浦港水水中转、互为干支的港航物流服务模式。推动港口作业、船舶调度、多式联运、口岸管理等业务系统数据共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贸易物流功能全链条覆盖。推动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节点、东盟主要港口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据对接、业务协同。实行海铁联运“一单制”改革,推进铁路、海运作业单证电子化衔接流转,支持国际班列、跨境班车货物实行“多式联运、多程转关”,推进海陆运输标准规范衔接,打造集装箱运输“一次委托、一口报价、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一票结算”的全流程服务模式。推动启运港退税相关政策落地,开展海上稳价提效攻坚行动,完善港口收费目录清单,规范各环节经营性收费,降低港口综合收费和中介代理服务费,建立集装箱统一调配机制,拓展集装箱海外还箱点服务网络,降低西部货走钦州港的综合成本,推动钦州港物流速度竞争力提升到全国一流水平,促进西部货、广西货真正走钦州港。
第四节 建立全球港口“朋友圈”
一、加强与周边海港良性互动
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联动发展,推动与海南自贸港战略合作,开行钦州港至洋浦港、湛江港、广州南沙的海上“穿梭巴士”,合作开行北部湾到其它大洲的远洋航线。探索建立与周边港口联合拼箱拼单机制。组建覆盖“两湾”的多式联运网络,推动建立跨区域口岸管理协调机制。开展与海南港口航线合作和相互喂给,探索经海南自贸港捎带钦州港货物的海上运输享受海南自贸港优惠政策。打造钦州港至海口、洋浦、三亚的海上旅游航线,船上游客享受免税购物政策。
二、推进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升级
吸引更多东盟国家港口加入合作网络,争取中方秘书处上升为国家层面统筹,推动成立联合秘书处。常态化运行中国—东盟港口物流信息平台,推动平台与铁路、公路、海关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信息共享。推进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重要港口战略对接,鼓励船公司以钦州港为节点,发展面向东盟的内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业务。与泛北部湾各港口合作开展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开行和加密往返各港口的集装箱航线。依托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加强与新加坡港、马来西亚关丹港、文莱摩拉港等东南亚重点港口联动发展,加强境外箱源、货源组织,促进货流均衡。促进海洋气象预测、海上应急救援合作,深化港口运营、口岸管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合作网络港口城市间贸易物流、金融服务等行业开放合作。
三、拓展环球港口伙伴关系
加强与欧洲主要港口联动,推动与鹿特丹、汉堡、安特卫普等主要港口开展海铁联运、衔接中欧班列等合作。稳定开行钦州至波兰的中欧班列,推动与波兰港口结为姐妹港,打造波兰港口—中欧班列—钦州港欧亚海陆运输新通道。开展与中东地区港口合作,开辟波斯湾—北部湾的运油专线。对接我国援建或国内企业投资运营的新兴港口,打开新增洲际航线突破口。加强与欧美发达港口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港航管理体系和绿色低碳航运理念。与国际港口协会加强合作,申办全球性港口论坛,提升钦州及北部湾港全球影响力。
第四章 布局现代产业体系 高质量建设向海经济集聚区
充分发挥片区突出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优势,围绕“十四五”时期建成广西工业强市的目标,实施“壮产业”攻坚行动,以大抓产业、抓大产业为主线,以临港大工业为重点,加快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进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力争走出一条产业壮大与绿色发展并行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片区建设成为向海产业强区。
第一节 统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构建“一心两轴六区”空间格局
确立钦州港自贸新城产城融合中心,实现总部经济、商务金融和政务服务功能高度集中。沿钦州湾发展轴和金鼓江发展轴向海向陆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依托现有产业布局,加快主导产业集聚,构建六大产业功能分区:绿色化工产业区以金谷片区为主体,未来延伸拓展三墩片区;先进制造区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等高附加值产业,配套建设研发测试基地;新能源汽车与海工装备区以锂电池材料、海上风能装备为基础,逐步延伸产业链;适箱产业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适箱产业及配套服务业;综合保税与集装箱物流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服务、大宗商品贸易、跨境电商,打造保税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区发展康养休闲、国际文创、高品质社区,增强片区与钦州主城联动能力。
图2 钦州港片区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二、强化“三区”统筹
完善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综合保税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联通,实现功能统筹、分工协作、密切联动、连片发展。优化大型管廊运输、危化品运输、集装箱运输通道布局,形成各功能片区之间高效交通组织体系。依托中马园区,衔接国内国际产业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东盟传统优势产业,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形成对整个片区的城市生活功能集成。拓展综合保税区产业功能,促进钦州港贸易物流功能集约集聚,丰富航运服务业态。优化提升钦州港经开区功能,打造绿色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等支柱产业集群,集中布局适箱产业,推进军民融合、海上风电重大项目,加快粮油、造纸等传统临港工业转型升级。
三、增进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
发挥自贸试验区产业集聚优势和政策外溢效应,牵引带动钦州市向海发展,做强腹地经济,有力支撑海洋强市、工业强市建设。推动全市临港区域、各经济功能区与自贸试验区资源共享、产业协调联动,共同培育适箱产业集群,打造北部湾临港工业中心。推动钦州高新区、邻近县域园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优化出口导向型产业链空间布局,加强与钦南区木材加工产业联动,推动金窝工业园等临港园区共建自贸试验区产业协作基地。强化自贸试验区对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县域自然资源、特色产业、劳动力优势与自贸试验区政策、区位、基础设施优势叠加,共同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利用滨海公路直达防城港钢铁、铝、铜基地优势,布局金属深加工下游产业。
第二节 打造化工产业战略高地
一、建设高质量化工产业基地
突出炼化龙头引领,壮大烯烃集群主体,拓展特种化工和专用化工,培育化工新材料,打造高质量的现代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实现“减油增加”,推进炼化生产工艺绿色化,为产业基地提供原料支撑。发展乙烯、丙烯、碳四、芳烃等基础产品并拓展下游深加工链条,发展环保型可降解材料,完善高端化纤产业布局,形成烯烃产业集群。对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关键原材料需求,延伸发展电子化学品、特种功能催化剂、涂料、专用橡胶助剂、异氰酸酯等产业,形成高端化、精细化的产品体系。培育高附加值的通用类新材料、尖端功能材料、特种生物材料、塑料合金等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大型石化通用设备、绿色化工环保设备,完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打造封闭式现代化工园区。到2025年,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500亿元。
专栏3 现代化工产业重点项目 |
中石油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恒逸120万吨己内酰胺—聚酰胺、聚烯烃、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绿色化工化纤一体化等项目,鸿基30万吨聚丙烯及高端化工新材料项目。华谊二期75万吨丙烯及下游深加工项目,华谊氯碱、合成气综合利用、醋酸、乙二醇、甲醇及制烯烃、醋酸乙烯等项目,桐昆钦州绿色化工基地项目、昌德65万吨/年化工新材料一体化项目、雄创PVC环保型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川投生物质液体燃料项目,丙烷脱氢、轻烃裂解、丙烯酸、苯酚丙酮、双酚A、聚氯乙烯、聚醚多元醇、环氧树脂、环氧助剂及尼龙66、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PBAT)等产业链项目;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以及聚氨酯和聚碳酸酯(PC)等高端特种化工新产品项目。聚氨酯汽车配件、特种功能涂料、高端汽车涂料、修补漆等项目。新天德醋酸加氢制乙醇、电子级磷酸及磷酸盐、生物化工产品项目。 |
二、建设战略资源储备基地
依托化工产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等空间,推动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扩大原油、煤炭、LNG、铁矿、铜精矿等战略性矿产品进口规模,提升对国内大宗商品市场的供给保障能力,探索重要基础化工产品的物资储备和价格平抑机制。加快储运设施改扩建,推进地下水封储油洞库选址论证和场址保护。探索物资储备的市场化机制,鼓励跨国企业在片区建设服务泛北部湾或中国—东盟地区的区域性库存中心。建设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保障基地,规划陆上集输转运设施建设空间。
第三节 培育产业发展新引擎
一、打造临港产业集群
升级发展绿色造纸及木材加工产业链。推进林浆纸向纸、木材加工、包装、印刷全产业链转型。巩固林浆纸一体化优势,扩大进口木材木浆造纸,加快建设金桂二期、三期工程,引进造纸深加工及下游企业,大力开发食品级白卡纸、高端包装纸、文化宣传纸品,布局包装和印刷产业链,积极发展废纸回收、再生纸循环经济,打造花园式造纸工厂。培育以进口木材为原料的高档家具产业,发展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全屋家居,推动木材产业全面升级。
推动粮油食品产业链特色高端化发展。依托粮油产地重点发展粮食、油籽、油脂等粮油精深加工,延伸发展饲料、宠物食品、食品添加剂、粮食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饮料、香料等产业,布局海产品深加工、富硒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打造高端绿色食品出口加工基地。加快布局进口食材加工食品,引进1—2家国内国际知名品牌食品生产项目,建设面向粤港澳和西部地区的进口食品生产及分装基地。
建设北部湾海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中船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提升船舶修造能级,形成10万吨级以上船舶维修及改装能力、10万吨级以下船舶建造能力。面向平陆运河通航需求,布局内河航运小型智慧船舶建造基地,发展低碳节能船舶、新能源船舶。培育集装箱船舶和集装箱专用车制造产业,发展特种船、水下机器人、海洋智能机械、深远海渔业装备制造。引进海洋防务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军用舰船、特种辅船等防务装备制造。建设中船海上风电产业基地等项目,发展风电整机制造及风机零部件产业,完善主机、叶片、齿轮箱等关键制造环节,带动周边地区钢铁、铝合金等上游原材料一体化发展。推动海洋环境监测与探测设备、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装备等先进海洋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专栏4 海洋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中船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项目、中船船舶配套产业园项目。 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中船广西海上风电产业基地项目、锦峰重工项目、远景能源智能风机制造项目。 海洋石化装备制造:中国石油石化装备、中船重工等项目。 |
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构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链。依托新型显示等领域基础,做大做强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协同发展智能终端装配制造,延伸发展信息增值服务。加快泰嘉超薄玻璃基板深加工项目建设,发展新型平板显示产品。依托见炬科技热管理新材料项目进军集成电路产业链;大力发展电子电路(PCB)产业,构建从玻纤布、覆铜板到印制线路板加工运用成品的完整产业链;加快港创智(BIM)等,推进中马能源管理智能化系统等项目。争取国家北斗产业化重大工程落户,大力推进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网络优化等项目,建设北斗及遥感卫星应用创新创业基地,搭建北斗海洋应用服务平台,打造中国—东盟空间信息走廊。
加快发展新能源材料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材料为主体,重点推进中伟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引进磷酸铁锂项目,壮大三元前驱体、高纯度硫酸锰、氢氧化锂、镍钴中间品生产规模,向上游原材料领域拓展。促进现代化工产业链与新能源材料产业链紧密衔接,加快补齐前驱体原料、电解液、隔膜、负极材料、软包材料等电池生产原料及组件产业链,建成我国西部地区锂电材料产业高地。以锂锰新能源电池为重点方向,推动产业链向电池制造环节延伸,构建动力电池及原料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循环经济模式,探索发展储能设备材料、储能集装箱。
专栏5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重点项目 |
北京国能全自动化锂离子电池及PACK、电池级碳酸锂项目、中伟新材料北部湾基地项目、天源二期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广西禹鼎15t/a电池级硫酸锰项目、钦州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格派新能源电池材料一体化项目、量孚绿色一步法高性能锂电正极材料项目、2000吨/年碳酸亚乙烯酯建设项目。 |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海洋新兴产业。针对片区石化、火电、林浆纸等高耗能产业,引进节能服务企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北部湾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发展“光伏+风电”、“新能源+海洋牧场”新能源应用模式,完善储能等配套设施,依托新能源及化工副产氢供给,布局氢能产业基地,形成向海绿色能源产业链。探索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加工等新兴产业。
三、拓展适箱产业布局
规划建设适箱产业园区,出台适箱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鼓励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企业在片区布局加工基地,打造中西部制造、钦州深加工装箱的适箱产业体系。面向东南亚市场,利用周边地区配套优势,发展电子产品、电动车、摩托车、小型汽车、家电、家纺、健康食品、酒类等出口导向型产业。面向国内消费升级,布局名贵保健食药材、高品质乳制品、热带水果、海鲜等进口产品精深加工。强化适箱产业配套,发展总装、总成、分装、分销等适箱新业态,保障集装箱供应,发展冷链集装箱、气体罐式集装箱、钻井平台用特箱、军工用集装箱以及集装箱起重设备等产品。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大力发展国际贸易
促进对外贸易增量提质。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贸易服务中心,依托“一单制”和多式联运新机制,打造专业服务团队和信息服务平台,引进国际贸易服务机构,全面提升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国际贸易水平。扩大酒类进出口、汽车平行进口规模,以保税产业、金融与专业服务提升商贸物流集聚能力。吸引一批贸易代理商、品牌代理商在自贸试验区注册办公,发展授权管理、委托加工等服务。
建设大宗商品贸易中心。建设粮油、林木、中医药、棉花、化工品、铁矿、煤炭、有色金属等有形交易市场,推动建立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拓展果蔬食品、红酒、电子等消费品的国际转口贸易。推进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结合,争取引进期货交易所在钦州港片区设立期货交割仓库,培育发展期货保税交割、仓单质押融资等新业态。拓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金融服务功能,逐步发挥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资源配置与价格发现功能。
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化。发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政策优势,推进钦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完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引进知名跨境电商,大力培育本土跨境电商企业品牌。推动发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业务,设立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跨境直购体验中心等展示推介平台,围绕国内消费升级需求,重点整合东盟地区优势品类,扩大保税备货业务品类,打造区域性进口高端商品分销中心,推进跨境进口商品社区化布局。探索“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联运”新模式,支持区内电商物流企业布局东盟海外仓建设,探索发展跨境电商转口业务,重点支持3C产品、鞋服箱包、家居家具、工艺配饰、电机等商品通过保税集货方式出口。
二、建设现代物流中心
打造物流园区体系。统筹推进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中远海运、中谷物流等物流园区,建设辐射西南地区的区域性冷链运营中心,开发冷链集装箱班列。在钦州港和综合保税区布局一批专业物流和综合物流园,形成以钦州综合保税区集装箱物流为先导、大榄坪综合物流为支撑、金谷专业物流为配套的物流体系。建设自动化场站、智能化仓储物流设施,提高物流效率和安全生产水平。
专栏6 重点物流园区项目 |
中谷钦州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基地、中远海运钦州保税港区物流园、陆海新通道(钦州)国际集装箱分拨中心项目、三墩站铁路物流园、三墩东站铁路物流园、金谷铁路物流园、金谷粮食仓储物流园、大榄坪一号综合物流园、大榄坪二号综合物流园、大榄坪三号综合物流园、祥龙配套物流园区、金谷危险品综合物流园、恒湘集装箱仓储物流园项目、创大仓储物流园项目等。 |
培育发展物流服务主体。引进国际物流企业,建立国际邮运和跨境快件服务网络,支持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性国际采购中心和分拨中心。鼓励沿海地区货运代理企业设立分支机构,促进物流信息平台互通、资源共享。培育一批本土物流企业,引导供应链管理企业专业化发展,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重点发展专业物流。发展保税仓储、集装箱拆拼箱服务,开展直客集拼试点,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建设钦州港冷链保税交易中心、保税冷链分拨中心、冷链仓储加工中心、柬埔寨冷链物流项目、南美粤商冷链物流中心、钦州国际冷链物流示范项目,打造支撑东盟农产品、海产品交易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东盟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无断链”冷链物流运作。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增加东盟国家水果进口,扩大“水果快线”覆盖范围,拓展热带水果国内市场。
三、加快发展现代金融和专业技术服务
丰富金融服务形态。推动设立具有跨境金融服务特色的民营银行,探索民间资本、境外资本进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开发性金融项目渠道。鼓励新设和引进金融租赁公司,探索建立融资租赁产权交易平台,开展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化工设备等直接租赁、售后回租等融资租赁业务,积极探索保税租赁业态。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在保税港区设立金融及类金融企业,开展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供应链贸易融资、商业票据等跨境融资业务。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和贷款、跨境投融资、担保业务。探索发展航运保险(船舶险、货代险)、航运衍生品等航运金融。
补齐专业技术服务短板。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服务和工业设计机构,丰富咨询服务业态,积极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律师服务、资信调查、人才中介、工程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门类。
第五节 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一、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国际化科技孵化器与众创空间,建设中国—东盟国际医药创新园、高端装备制造与环保节能新材料项目,推进智能无人机、3D打印、空天新材料等产业相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接钦州智汇谷研究与创新转化集聚区,打造“城区研发、港区孵化”创新链,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坚持前端聚焦,培育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园、向海产业孵化基地,支持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平台等科研平台,促进海洋科技转化应用。联合区内外科技力量,建设一批具有北部湾特色的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建设省部级、国家级研发平台。
加快制造业先进技术研发应用。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产品和技术迭代升级。推进新能源汽车、康养机器人、动力电池、智能音视频终端等产业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部署先进产能。
二、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加快产业数字化。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广普及工业互联网,围绕石化、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部署智能化生产系统,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工业互联网联通,探索网络化协同制造,降低库存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搭建园区能源管理平台,提供智慧能源管理服务,推动企业实现绿色制造。
积极发展数字产业。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钦州副中心开展国际数字文创项目,推动建设面向东盟的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力争跨境数字经济合作取得突破。依托“两国双园”建设中马数字贸易平台暨大数据共享交易服务中心,探索打造虚拟园区,建设在线协同设计、仿真模拟、虚拟制造等服务平台,为两国企业开展技术转移、远程协作及跨境产业链协同生产提供便利条件。
第六节 完善产业发展要素保障
一、提供产业电气热保障
深入推广电力市场化交易,积极争取将片区电力供应进行单独规划和核算管理,鼓励工业企业与售电公司、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推动国钦能源公司通过总体打包电量降低发电侧成交价格。加快建设国投钦州电厂三期工程等重点供电供热项目,保障工业能源供给。加快金谷片区天然气大工业用户专供管道项目建设,鼓励大工业用户积极加入天然气直供改革试点,降低用气成本。依托“工业气体岛”建设先进空分装置,提升工业气体供给能力。
二、强化土地资源保障
完善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争取上级下放用地预审权限,简化产业用地规划调整程序,为优质项目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向国家和自治区争取更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耕地占补指标,稳慎合理推进海滨滩涂、林地转化利用。创新土地开发全征模式,推行征搬安管一体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要素跟项目走的原则,提前对接重大项目和招商新进项目用地用海需求,强化用地指标快速、精准、高效配置,重点做好中石油炼化一体化、华谊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恒逸高端绿色化工化纤、国投钦州电厂三期、中伟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的保障服务。
三、多元汇聚片区发展急需人才
实施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工程。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定向支持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完善顾问指导、项目合作、候鸟服务、技术入股、个人跟投等柔性引才用才和配套激励机制,大力引进60—65岁年龄段资深专业人才。
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开发聚集工程。针对现代化工、海工装备、电子信息、粮油造纸、新能源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鼓励片区企业设立职业技术院校实训基地,建立与北部湾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支持企业开展急需紧缺人才专项培养、引进和认定,片区给予专项补助或奖励。
开展人才政策创新试点工程。加大外籍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与南宁片区、崇左片区人才共享共用机制,实施国内外职业资格互认、税收优惠等政策,开展以项目落地建设、技术联合攻关为目标的外籍人才聘用。推动建立跨境劳工试点,探索注册管理和流动聘用制度,适量引入国际劳动力。
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建设—运营—移交(BOT)、ABS资产证券化等模式,拓宽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渠道。大力发展产业引导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等各类金融机构和平台优先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政府增信融资担保机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五章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高效能运用开放合作大平台
坚持制度创新和区域合作“双引领”,构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先行区,发挥多重开放合作平台政策叠加优势,营造国际领先的营商环境,吸引东西部资源集聚,促进开放型产业集聚,实现制度示范和开放红利的“双丰收”。
第一节 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
一、实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工程
聚焦片区开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突出问题,对标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出台自贸试验区改革任务清单(2021—2025)。围绕陆海新通道提效、国内外资源汇聚、跨境供应链构建等重点领域,争取国家赋予更多改革试点和创新支持政策,积极开展更多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制度创新,每年形成15条以上可复制推广创新经验或案例。全面升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优化通关流程。开辟服务贸易自由化新领域,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境外消费、跨境提供、自然人移动等模式下境外服务提供者外资准入限制。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破解隐性准入壁垒,加快实施文化旅游、医疗健康、技术服务、跨境数据交易等领域面向外资开放,把片区打造为我国与东盟等经济体的贸易投资“直通车道”出入口。研究自贸试验区升级建设路径,争取设立北部湾自由贸易港。
二、统筹最新规则先行和未来规则先试
打造广西对接RCEP先行示范区。在全区率先推进货物降税、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原产地认定、贸易救济、知识产权等方面与RCEP规则对接。引导企业用好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合理进行跨境产业链布局,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推进“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积极培育AEO高级认证企业。更好发挥中国—东盟中小企业贸易促进平台(CAS-TPP)作用,建设重点面向东盟的进出口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开展船舶维修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面向国内市场引进东盟专业服务人员开展业务,构建跨境服务贸易产业链。积极拓展与日韩澳新等国贸易,鼓励进口高端仪器仪表、医疗器械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扩大广西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推动在华日韩资企业到片区投资入驻,发展面向东盟的加工贸易。积极开展与RCEP成员国文化旅游、人才交流、“互联网+医疗”等方面合作。
探索未来贸易规则压力测试。提前对接中欧投资协定有关规则,编制片区与欧洲经贸合作的计划。围绕CPTPP谈判重点,结合片区开放需求,在全面实行负面清单准入、数据跨境自由流动、国际劳工准入及流动等方面谋划开放红利;结合“双碳”目标,探索绿色生产监管,推进国际环境保护合作,抢占绿色发展制度制高点。
三、加强高水平开放协作
健全钦州港片区与南宁、崇左片区联动机制,共同建设陆海空联动开放的门户枢纽。积极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国际航运、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医疗等领域加强合作,承接政策辐射外溢,探索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在海南自贸港和钦州港片区两地设立的相同经营范围市场主体同时适用两地高水平开放制度。主动与上海、广东、四川、重庆等地自贸试验区对接,促进政策协同、创新协同,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创新措施在钦州港片区落地实施,完善与重庆等自贸试验区基于海铁联运和“无水港”的快速通关机制。
第二节 提升综合保税区发展能级
一、优化保税区建设管理
加快“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保税混矿”、“期货保税交割”等政策落地见效,建设智慧物流、检测维修、展览展示等国际化保税服务平台。推进保税区监管模式创新,推行“二线出区、分类担保”、“港区直转、分类仓储”,改进出口退税流程,提高分类监管审批效率。优化税收征管、金融、外汇收支管理服务,实施物理围网外“一企一策”,建立以数字化监管为特色的监管制度和服务体系,按照“货运一单制、信息一网通、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要求,实现综保区辅助管理系统与金关二期系统、物流平台对接连通。优化监管区域布局,推动综合保税区、铁路中心站和码头三个卡口实现“三卡归一”。加强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管理,力争到2025年,综合绩效评估各项指标进入全国居中靠上,部分进入A类,主要经济数据达到较高水平。
二、打造特色保税产业体系
推动加工贸易升级发展。大力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鼓励发展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钦州港片区产业关联度强的加工贸易,着力发展适箱产品加工贸易。完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配套能力,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服务化转型,延伸发展分拨中心、检测维修、物流配送等业务。
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保税物流、跨境电商、保税加工、保税维修、国际中转集拼、国际贸易等重点业务,探索“保税+检验检测”、“保税+研发制造”等创新业务模式。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建立国内营销网络和物流配送中心,开展出口转内销。推动再制造企业向综合保税区集聚,支持加工制造企业承接境内区外委托加工业务,鼓励区内外汽车企业布局汽车KD件包装、拆车、再制造、组装、上装等产业环节。支持开展进口汽车保税存储、展示测试等业务,探索保税油仓储供应业务,积极争取海上边贸互市试点政策,拓展海运转运保税存储新渠道新模式。
第三节 打造中马两国双园升级版
一、完善双边合作协调机制
争取将“两国双园”建设纳入中马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框架,推动“两国双园”联合合作理事会层级提升为正部长或副总理级,增加理事会成员单位,将两国相关的重要经贸合作平台和科技、教育、文化等部门纳入到联合合作理事会合作架构中,加大“两国双园”宣传推介力度,以“两国双园”渠道深化中马两国人文交流,以民心相通助力“两国双园”产业合作。推动建立两国领导人年度会谈机制、联合理事会部长级定期会商机制,推动自治区与彭亨州、钦州市与关丹市地方合作机制常态化运转,多层次全方位谋划合作项目;成立“两国双园”企业家联合会,促成两国支柱产业龙头企业间战略合作。
二、探索推动高水平双向开放
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为导向,实行“两国双园”特殊税制政策,制定中马“两园”进口征税商品目录,目录外货物进入“两园”免征进口关税。争取国家支持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推动易货贸易试点。探索建立“两国双园特殊综合保税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两国一检”、园内自由的监管模式。依托原产地互认等机制,充分发挥两国优势企业、先进技术、知名品牌溢价,合理规避第三国贸易壁垒。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探索建立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三、共建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
率先开展点对点金融开放创新,推进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一体化功能试点,实行“两园”一定额度内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本外币自由兑换。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依法在“两园”开设分支机构,增进跨境人民币同业融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跨境供应链金融等合作,试点向马中关丹产业园优质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创新面向东盟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推动扩大离岸人民币投资境内金融产品范围。推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深入实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项目,争取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落地,支持设立“两国双园”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发展绿色基金,投资“两园”绿色项目。争取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推出一批示范性跨境产业合作项目。
四、打造跨境产业链
构建跨境产业链建设服务体系。引导设立面向马来西亚的并购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推动“两国双园”间的进口退税机制,建立中国—马来西亚投资服务中心、国际商品采购中心、马来西亚大宗原材料现货交易中心等进出口促进平台,为企业构建跨境产业链提供便利条件。
打造绿色化工及新能源跨境产业链。建立从马来西亚进口天然气、石油、棕榈油等化工原材料的长效机制,在片区布局生产高品质油品、清洁能源,降低石化产业链原料成本。寻求建立以马来西亚为中心、覆盖东盟各国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网络以及粗加工基地,推进恒逸文莱炼化一体化项目、恒逸钦州高端绿色化工化纤一体化项目建设。构建马来西亚塑料—钦州模具的产业链。推动中船建设面向东盟出口的风电装备基地。
培育电子信息跨境产业链。推动收购马来西亚芯片和封装厂,引进马来西亚电子企业到园区设厂,与马方开展IC设计合作,在“两国双园”分设中间件和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依托泰嘉超薄玻璃基板项目和周边电子产业基础,推动片区发展电子产品整机和系统集成产业。
推动构建新能源汽车跨境产业链。依托中伟新能源材料基地,拓展动力电池产业,引进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在马中关丹产业园建设辐射东盟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在东盟橡胶产地建设橡胶加工基地,在中马钦州园区发展轮胎制造产业。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东盟商用,在片区设立面向东盟的汽车导航信息服务基地。
提质扩容特色产品跨境产业链。实施燕窝产业壮大工程,支持企业通过参股、收购、合资等合作形式与马来西亚毛燕预处理中心开展合作,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燕窝深加工、燕窝制品生产基地。构建进口东盟国家中药材、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精深加工的跨境中药材产业链。利用马来西亚丰富的棕榈油资源,提升中马钦州产业园棕榈油产品贸易量,并吸引棕榈油产业上下游集聚。
五、推广复制“两国双园”典型模式
壮大“双园”产业规模,推动“双园”增设新片区,形成“两国双园多区”新格局,力争到2025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工业产值超800亿元人民币,马中关丹产业园工业总产值超400亿人民币,建成对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旗舰项目。积极面向东盟国家推广中马“两国双园”模式,推动与适合的东盟国家共建“两国双园”产业园区,打造“多国多园”紧密合作机制。
第四节 加强国内区域联动合作
一、深化与大湾区、长三角联动发展
建设东西部产业合作示范区。主动承接长江经济带化工、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转移,加快重大项目落地,构建“长三角研发+片区生产+东盟销售”产业链。在长三角地区建立招商代办机构,设立异地孵化园和研发基地。引进长三角纺织服装龙头企业,集聚广西丝绸资源,建立丝绸交易集散中心,打造纺织服装生产基地。
打造“两湾联动”核心承载区。以广州跨境电商、深圳电子信息、东莞智能制造、佛山家具家电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在大湾区产业园区、专业镇建立稳固的招商网络,制定专门的激励机制,开展“驻地招商”,推动“湾企入钦”。发挥钦州农产品优势,面向大湾区打造粮油蔬菜、食品饮料供应基地,在深圳、广州、东莞等地分别建立展销中心;与广东的旅行机构合作,开展“游钦州、品钦州”活动,将片区整体纳入自治区旅游推介线路,扩大“钦品入湾”规模。推动在钦州港片区共建港澳青年创业园区,促进港澳创新创业成果加快转化,提升“两湾”协同创新水平。
二、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合作
开展“西企入湾”行动。率先开展面向西部地区龙头企业、重点产业园区的招商引智三年行动,布局面向东盟市场的工程机械、电力装备等装备组装生产基地;与西安、成都、重庆等科研实力雄厚的城市企业建立合作研发测试基地,建设西部提供零部件、钦州组装的电子产业链。
壮大飞地经济。发挥陆海新通道对产业牵引作用,重点做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企业招商工作,全面建成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加强与沿线省市合作,推动更多飞地经济园区落户片区,带动通道沿线企业在钦州港片区向海集聚发展。加大在西部地区推介中马“两国双园”工作力度,更好服务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快腹地货源集聚。与云贵川渝陕陇等省市区加强以港口物流为核心的物流节点建设,推动西部12省区市全面实施海关、海事、边检一次性联合检查,共建西部“海港”、“无水港”立体化口岸系统,提高干线运输、区域分拨、物流信息、多式联运等功能水平,促进港口功能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积极协调和引导中西部地区货源集聚北部湾港,实现“西部货走钦州港”。
第五节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探索法定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在片区投资促进、企业服务等重点领域实行授权管理,推动自治区、市与钦州港片区进一步理顺行政审批事权,全面落实应放尽放,实现“片区事、片区管、片区办”。深化“一业一证”、“证照分离”、商事登记确认制,推行钦州港片区与钦州市各县(区)的跨辖区“一照多址”改革。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扎实推进审批事项减单据、减环节、减时间。开展工程建设项目极简审批改革,探索社会投资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量需审批”改革,简化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及技术审查流程。
二、打造“效率钦州港城”服务品牌
开展“效率钦州港城”专项行动,针对所有行政许可环节和执法环节,完善全流程监测机制,持续开展第三方评估,逐个环节确定提高效率的任务目标、完成时限,确保拿照即经营、拿地即开工、建成即投用。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行政事项办理便捷化水平,构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慧税务服务系统,进一步提升企业办税流程便捷度。完善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打造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施重大外资项目“一站式服务”机制,探索由片区协助代办涉跨省区跨部门审批事项。推进境外投资管理便利化,健全海外投资促进政策、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制度。
三、优化监管机制
推动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和常态化,加强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有效衔接。落实市场主体首负责任制,推行标准科学、监管规范、处罚有据、问责有效的监管机制,在安全生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领域建立市场主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和责任追溯制度。加快实行“互联网+监管”,推动各类审批监管数据归集共享,实现“智慧监管”、“掌上执法”和“精准监管”,逐步构建“一站式”行政执法监管机制,实现片区与属地联动执法。对未开业和无债权债务企业实施简易注销,探索实行经营困难企业歇业制度。
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主体信用评价规则和标准,强化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构建信用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按照“守信激励”原则,把信用评价作为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和制度便利的重要依据。探索“透明政府,信用政府”服务新模式,建立片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政策承诺与兑现情况台账制,提高政策兑现质量和兑现效率。加强片区特殊扶持政策的公平竞争性审查,明确公示享受特殊政策市场主体相应承诺的发展目标、社会责任、奖惩措施。推动设立国际商事仲裁调解机构,支持境内外律师事务所在片区提供国际法律顾问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和方便快捷的质物处置机制。
第六章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高起点构筑宜居宜业国际城
坚持以港兴业、以城聚人、城园一体、绿色共生,实施“造滨城”攻坚行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三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全面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宜居宜游宜业功能,打造港产城园融合发展的钦州港自贸新城。
第一节 建设高品质自贸新城
一、全面推进现代化新城规划建设
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为主要基础,高起点规划建设钦州港自贸新城核心区,优化城市公用设施、公共服务网点布局,加快5G、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现代化城市综合体和一批高品质城市社区,集聚总部经济、高端产业功能和生活服务配套,形成“自贸新城15分钟工作生活圈”,辐射带动整个片区,建成集临港产业、贸易金融、城市服务、园区观光、购物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智慧港城。创新自贸新城开发运营模式,引进优质社会资本、国际资本,合作投入城市综合开发建设项目,以经济社会效益带动城市经济良性循环,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突出城市功能特色
加快总部经济集聚,结合片区支柱产业、主要进出口货品,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营运中心、研发机构分支落户片区;借助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和产能规模优势,吸引国内企业总部迁移。规划建设“海员新村”、“国际海员俱乐部”等海员生活服务园区(社区),打造辐射整个北部湾的海员服务中心。促进海港与文旅融合,保护和发挥“白海豚、红树林与大工业同在”优势,建设北部湾海洋旅游服务钦州港站点,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游”,联动北海、海南发展邮轮游艇观光,探索发展海港旅游、临港工业旅游。规划建设马来西亚风俗文化体验馆、东盟微型主题公园,办好国际榴莲节等一系列国际交流节庆活动,把自贸新城打造为重要的国际交往平台、不出国境的国际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开展青少年参观访问“两国双园”学习实践活动,定期举办中马文化旅游节和主题嘉年华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创建不同文明间互学互鉴的实体平台。
三、完善生活服务配套
加快引入星级酒店,满足国内国际商旅接待服务需求。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体验店,培育免税购物业态,以中马免税商城为基础打造具有餐饮、购物、影院、健身美体等综合消费娱乐功能的小型城市广场,引入东盟特色餐饮和特色康养服务,发展热带水果和海鲜等生鲜食品体验店等特色业态,筹划举办燕窝、红酒、高档水果等特色产品贸易展销会,带动消费人气。
图3 钦州港自贸新城空间布局示意图
第二节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一、创造便捷交通出行条件
推动连接片区和钦州东站的城际(高速)铁路,形成快速通达南宁城区、吴圩机场的轨道交通出行条件,完善片区与主城区、周边城市及乡村地区路网连接,加快打通向东经滨海公路至三娘湾、向西经龙门大桥至防城港、向北经北部湾大道至钦州城区的对外交通快速路网,把钦州港自贸新城打造为广西北部湾核心枢纽。优化片区公交线路,规划开行经城市快速路点对点通达钦州城区交通枢纽、北部湾大学等重点单位的定班公交线路,研究引入定制公交、无人驾驶小巴等灵活高效运行的公交形态。
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基础教育公益性、公平化,加快现有教育资源全面提质和更丰富、更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按照片区人口规模增长对应需求,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新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或新增学位。对接争取优质高等学校以附属中学(分校)形式独资或合作创办普通高中,支持新建临港特色职业技术学校,形成现代化教育体系。推动共建国际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重点培养语言、海事、旅游等领域服务“一带一路”专业人才。
三、提高卫生健康服务水平
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公共投入,推动公建民营、公私合营、股份制等形式举办各类医疗机构。规划创建一所综合医院,引入医疗卫生应急体系,补齐片区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加强医务人员基本技能培训,提高诊断能力和多语种诊疗服务能力,依托医疗机构和康养保健服务机构开发体检体测等健康服务。落实国家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绷紧疫情防控的“弦”,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以更精细化、更智慧化的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卫生保障。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合理布局体育公园、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
四、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依托开发性金融支持,整体建成金鼓新城,实现石化产业园区内居民全部转移安居、显著改善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争取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建设城市激活区、六村新城片区。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搬迁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社保参保覆盖面,建立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失业保险服务体系。按照“兜底线、保基本、可持续”的总体要求,落实好城镇困难群众“六条保障线”政策待遇,实现城镇困难群众“两个全覆盖”。贯彻落实社会救助各项政策,面向扶助对象及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金、特困供养金、孤儿补贴、高龄老人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特困失能老人护理费、临时救助金等社会救助金。
第三节 建设绿色低碳新城
一、强化生态空间管控
优化陆海统筹的国土空间布局,科学有序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严守“三线一单”,科学划定三类岸线,保护生态岸线,注重保护湿地和红树林。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实施海岸带和海堤保护与修复。依托和利用现有自然环境规划片区绿地系统,形成以自然山体和生态绿地为主体的外围环状绿廊,建设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建筑、低碳社区。
二、强化能耗“双控”和节能减排
全面实施绿色制造示范体系建设,引导石化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绿色改造升级,开发绿色产品。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治理,提升大气污染精细化管理能力,促进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确保园区空气质量巩固改善。落实建筑节能和绿色评价,实现设计阶段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100%。推进用能预算管理,开展能耗产出效益评价,严格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统筹能源要素配置,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及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和项目,倒逼高耗能企业采用低能耗先进技术,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三、加强环境风险防控
打造封闭式现代化工园区,一体建设储运装置、物料输送管线、集中供热供气、专用停车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加强危险废物管控,科学布局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置项目,补齐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理设施短板,推动企业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做好危险废物管理、转运工作。统筹开展水污染风险管控,推进污水截流及雨污分流,开展海上水产养殖尾水整治,杜绝非规划排放和近海排放。加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评估片区环境风险,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强化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开展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
第四节 全面推进片区现代化治理
一、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加强片区管委会、村居、企业在社会治理领域分工,健全风险防范处置机制,提高上下联动、协同运行水平。坚持定期排查和重点排查相结合,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纠纷化解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各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发生。推进“网格化+智能化”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网格化治理向企业、社区延伸,实现“一网统筹、事事入格”,提高社会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加强片区、社区两级综治中心建设,形成基层社会治安管理的坚强后盾,为辖区营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巩固人防海防工作,加强口岸管治和海域管控巡查,坚决打击涉海、涉外违法犯罪,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二、加强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推进北部湾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信息平台、水陆消防站等项目建设。完善石化园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危机管理意识,搭建平战结合、辅助决策的智能化应急管理平台,推动重点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应急报警系统与片区、港口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第一时间联动报告重大风险源、事故隐患。完善石化等产业项目生产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开展危化品运输专用管廊、专用道路、专用铁路站点、专用仓储设施、专用装箱码头等规划建设,逐步实现封闭式、智慧化管理,防范化解生产安全风险。
专栏7 钦州港自贸新城建设重点工程 |
城市交通:推动新建钦州东站经大学城、中马园区、保税港区至三娘湾城际铁路,钦州东至钦州港既有线改建客运专线。 教育事业:建成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小学,新建广西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演艺职业学院附属钦州艺术学校和1所普通中学。 医疗健康: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国际医疗服务集聚区项目、国际互联网医院项目、外商独资医院项目。 生态环保:七十二泾红树林区整治与红树林重建示范工程、孔雀湾红树林修复与岸线整治、鹿耳环江红树林修复等项目,钦州港苏伊士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二期项目、钦州市区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项目、钦州市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钦州港深海排放工程、金鼓江区域综合整治开发与建设项目、下埠江整治工程,钦州石化产业园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项目、港口码头与物流园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项目。 应急管理: 广西北部湾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海上救援应急基地、钦州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抢险救援综合码头项目、钦州石化产业园特勤消防救援站、钦州港水陆消防站。 |
第七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推进任务目标实现
贯彻落实本规划,要加强党对片区各项工作的领导,开拓全球视野、坚持中国特色,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严格考核评估,确保规划各项任务如期圆满完成。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工委对片区建设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公共服务管理人才引进、培养和选拔,严格执纪监查,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服务管理人才队伍。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二节 健全工作机制
坚持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加强片区与市工作衔接配合,凝聚工作合力,明确片区各部门与市直部门职责边界,强化部门联动,形成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将成熟的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市复制推广。优化与北港集团在港口建设及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上的工作衔接机制,加强与北部湾城市群相关经济功能区、自贸试验区其他片区工作沟通,在产业分工、基础设施联通等方面加强协调。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与专业性智库建立稳定联系机制,合理吸收社会公众意见。
第三节 统筹规划衔接
坚持规划引领,加强统筹协同,按照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建立健全规划衔接机制,紧密结合国家、自治区和钦州市“十四五”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做好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修编、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细化本规划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第四节 加大招商引资
充分利用产业联盟、商协会、专业机构、中介机构、网络平台等渠道资源,开展多样化招商推介,全面推进“三企入桂”,加大长三角、大湾区招商推介力度,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产能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全球精准招商行动,继续探索“云推介”、“云洽谈”、“云签约”的“不见面”招商模式,常态化跟踪并加快推动一批重点产业项目。
第五节 严格考核评估
制定重大项目阶段任务表,明确工作进度和责任分工,实行台账式管理,压实主体责任。完善统计监测、信息报送、绩效评估制度,把约束性指标和重大任务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片区各项任务目标开展年度检查、中期评估。确立符合新发展理念、体现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导向,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加强对重点责任人考评监督和激励约束。充分发挥政务人员主观能动意识,激发创新进取活力,形成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的强大动能。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各方力量,把规划任务一项一项落到工作实处,把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书写辉煌钦州港片区新篇章!
图片解读:《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 远景目标纲要》
关于《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 远景目标纲要》的解读
Copyright2021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管理委员会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中国广西钦州市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马大街1号 邮编:535008 网站标识码:4500000154
桂公网安备 45070002000525号 桂ICP备2020008432号-2 电话: 0777-588000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