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9月23日(星期二)10:00,在钦州市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建设现场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邀请钦州市委副书记,钦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李玉成;钦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红丹;钦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敬恩;钦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廷智,介绍钦州市开展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滨海运河城市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副处长巩光胜主持。
钦州市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滨海运河城市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5年9月23日10:00
地点:钦州市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建设现场
出席人员:
李玉成 钦州市委副书记,钦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
张红丹 钦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陈敬恩 钦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廷智 钦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主持人:
巩光胜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副处长
10:00
巩光胜: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天举行的是“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主要介绍钦州市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的滨海运河城市有关情况。
本场新闻发布会,我们在形式上作了一些创新尝试,把“实地新闻发布会和现场集中采访”结合起来,走出新闻发布厅,邀请记者朋友来到美丽的钦州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钦州建设的火热实践,实地触摸钦州发展的强劲脉搏。
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钦州市委副书记,钦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李玉成先生,请他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出席发布会的还有:钦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红丹女士,钦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敬恩先生,钦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廷智先生。
下面,我们首先请李玉成先生作介绍。
10:01
李玉成: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钦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玉成,欢迎大家来到滨海运河城市钦州,齐聚在“世纪工程”平陆运河马道枢纽的建设现场,共同参与这场别开生面的实景新闻发布会。受市委书记钟畅姿同志的委托,我谨代表中共钦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全市420多万各族人民,对大家长期以来对钦州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四五”以来,钦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抢抓平陆运河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发挥区位、港口、政策优势,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的滨海运河城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提质、亮点纷呈。重点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四五”以来,我们牢牢把握钦州在全国、全区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用好用足国家、自治区政策,立足自身实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2024年,钦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规上企业数量今年将突破1850家,比2020年增加800家;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2024年水果、蔬菜、海产品产量分别超300万吨、250万吨、50万吨,今年荔枝、陈皮、大蚝全产业链分别有望达到60亿元、80亿元、12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4%,增加值年均增长7.3%;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3%,增速保持全区前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7%,从2021年70亿元、2023年80亿元增加到2024年9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5%,自2023年以来增速稳居全区第一位,其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2.5%,今年上半年,工业投资总量、增速均排全区第一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迈上3万元新台阶。
二、枢纽能级实现跨越。“十四五”时期,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牵引下,我们优服务、强基础、畅通道,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港,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平陆运河工程全线开工,累计完成形象投资约596.81亿元,占工程概算的82.1%;30万吨级油码头及航道、20万吨级航道、4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相继建成投用,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新增港口通过能力4973.5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263万标箱;海铁联运班列覆盖范围拓展至18个省份、75个城市、163个站点,比2020年分别增加了11个省份、50个城市、111个站点,钦州与重庆、成都、昆明等西南主要站点实现双向“天天班”。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推动各类货物加速在钦州集聚,运输货物品类从不足50种拓展至1000多种,助力钦州港实现“五个突破、两个跃升”: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024年达到696万标箱、今年有望突破760万标箱,比2020年增长92.4%;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年开行量突破10000列,比2020年翻一番;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集装箱办理量突破70万标箱、排全国第三位;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经钦州港口岸进出口总额突破1400亿元,钦州港首次跃升全国沿海集装箱港口前10强、全球集装箱大港前30强。
10:08
李玉成:
三、产业集群加速成形。围绕建设广西工业强市目标,“十四五”以来,我们引进建设了10个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和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过1800亿元,形成了绿色化工、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粮油食品加工、木材及纤维加工五大主导产业集群,构建起向海经济、临港工业的“四梁八柱”。绿色化工产业产值于2023年首次突破千亿元,钦州石化产业园位列全国化工园区第17位,中国石油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恒逸钦州高端绿色化工化纤一体化项目等项目填补了广西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的空白。新能源材料产业从零起步、快速崛起,形成三元前驱体、磷酸铁锂两大正极材料产业链,钦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电池级硫酸锰生产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初步实现全链布局,成为广西唯一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同时,我们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启动建设中国(广西)—东盟AI应急消防产业园、特种机器人产业园,加快推进中国—东盟绿色棕榈产业AI创新合作平台,努力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就在前几天,钦州企业生产的海洋机器人、环卫机器人、工业无人机等高科技产品在东博会精彩亮相,赢得广泛关注。
四、对外开放全面深化。“十四五”以来,在已有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块“国字号”招牌的基础上,我们又新增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产业协作园区2个国家级开放平台。依托这些高能级平台,我们全面推进制度型开放创新,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示范区。2021年至今,钦州累计签约东部地区产业链项目427个,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10亿美元、排广西第2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9.5%,对外贸易规模从2021年256亿元增长到2024年825.3亿元。2024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跃居第34位、为广西国家级经开区取得的最好名次,钦州综合保税区在全国综保区排名中位列第35位、处在西部和东北地区A类。
五、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我们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十四五”以来,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均超过80%,教育、卫生、养老、社保等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投入314.6亿元,新建中小学23所、改扩建800所,新增学位3.8万个,新增三甲医院3家,北部湾沿海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建设初见成效。累计投入25亿元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0%以上,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交出了一份温暖而坚实的民生答卷。
向海图强,使命在肩。此时此刻,我们身旁就是热火朝天的平陆运河建设现场——工程车辆穿梭往来,塔吊巨臂起伏转动,船闸主体已现雏形。这恢弘的场景,不仅是平陆运河建设的生动写照,更是钦州融入壮美广西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根据规划,平陆运河将于2026年底建成通航,届时钦州将成为全国鲜有的河口海岸城市。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一步一个脚印把“滨海运河城市”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可知可感、可触可及的美好现实,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钦州力量!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
10:13
巩光胜:
感谢李玉成先生的介绍。现在欢迎大家提问,提问前还是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示意。
10:13
新华社记者:钦州是广西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榴莲、燕窝、棕榈油等东盟国家特色产品从钦州港进入中国市场。请问在推动中国—东盟合作方面,钦州市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如何进一步扩大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
陈敬恩: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钦州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出海口、面向东盟开放的门户,我们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挥好中马“两国双园”等开放平台作用,在制度创新、产业合作、经贸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制度型开放创新取得新突破。近年来,我们累计推动形成220余项“钦州特色”制度创新成果,其中92项获全区复制推广、2项获全国复制推广,连续5年排在广西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首位。实施集装箱跨境物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改革,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创新设立北部湾(广西)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发布全国首个锰矿现货价格指数,平台累计交易额突破870亿元。开展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试点,业务量累计超550亿元。创新设立RCEP企业服务、公共法律服务、国际商事纠纷调解“三合一”中心,“十四五”以来,我市共出具各类原产地证书1.99万份,涉及金额约177亿元。
跨境产业合作取得新突破。我们聚焦东盟市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共建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了全国首条中国—东盟燕窝跨境产业链,搭建了中马“两国双园”棕榈油、再生金属跨境产业链,中伟、恒逸等龙头企业与东盟国家建立了“钦州—东盟”双基地发展模式。创新促进中国—东盟双向投资,印尼的金桂林浆纸、新加坡的骅桥新材料、马来西亚的闵和粮油等项目落户我市。“十四五”以来,东盟国家投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国际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我们依托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积极构建面向东盟的跨境物流网络,钦州港开通集装箱航线84条,我们与马来西亚关丹港实现双向集装箱直航,与越南海防港开通跨境“直通船”。我们积极拓展面向东盟的大宗商品贸易,在全国首创高冰镍加工贸易,东盟各国的煤炭、矿产品、榴莲、燕窝、棕榈油等源源不断通过钦州口岸进入国内市场,国内的液化石油气、成品纸、磷酸等大量货物从钦州口岸出口到东盟各国。2024年,我市对东盟国家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46.9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72.9%。
下一步,我们将抢抓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机遇,创新推动中马“两国双园”升级发展,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和汽车出口基地,畅通广西与大西南、中南地区以及东盟国家的海上大通道,全力打造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
10:19
国际在线记者: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请介绍一下,作为广西沿海城市的钦州,“十四五”以来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十五五”期间,钦州市的海洋经济的重点规划方向有哪些?
王廷智: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钦州依海而立、因海而兴、向海图强。“十四五”期间,钦州充分发挥“海”的优势,依托“港”的资源,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始终保持在四成以上,从2021年的614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786亿元,年均增长约6%,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蓝色动能”。钦州海洋经济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广”。覆盖多个产业。2024年,我市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产值达到409.5亿元,占比52.1%。我们深耕“海上粮仓”、唱响海洋牧歌,引领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在平陆运河的入海口——茅尾海,孕育了被誉为“海上牛奶”的钦州大蚝,钦州大蚝已经连续七次荣登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评价榜,品牌价值超过53亿元。我们在船舶制造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首艘广西造万吨级船舶、广西造最大集装箱船、广西首艘万吨级滚装货船在钦州建成下水,填补了广西造船业的多项空白,造船行业年产值接近18亿元。
第二个特点是“新”。2024年,我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海洋产业产值达到83.4亿元,从“十四五”初期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的不足5%提升到10.6%。钦州已经具备了生产制造全球最大直径海上风电单桩的能力,风电装备在广西率先“出海”至东南亚、南亚市场,为广西高端制造业“出海”贸易增添了新动力。
第三个特点是“绿”。我们已经连续获批3个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共获得中央奖补资金7.1亿元,地方配套4.3亿元。孔雀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荣获“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修复大赛重点项目类别奖,犀丽湾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全球“蓝色伙伴关系”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优秀案例,为全球的海洋保护工作提供了人与海洋和谐发展的“钦州模板”。2024年,我市获授“联合国海洋十年—加速海洋空间规划在西太地区实施示范区”牌匾,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通过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养护,有效改善了被称为“海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质量,20年间,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从96头提升至300多头。
“十五五”期间,钦州市将进一步加大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力度,以申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契机,不断探索“海+渔”现代海上治理模式,积极打造现代临港产业聚集区、港口航运产业功能区、滨海运河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智造区、海洋现代服务业数字产能区、海洋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区、深远海功能拓展区、平陆运河经济带现代渔港经济区、特色县域向海产业联动区9个海洋产业特色功能区,加快形成区域性现代海洋城市空间格局。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10:24
广西日报记者:近年来,围绕建设“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战略任务,自治区积极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请问钦州在发挥区位、港口、政策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方面,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李玉成: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投资广西,桂在投园”,广西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势头正劲,钦州作为广西产业发展主阵地之一,抓产业园区建设既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抓招商、强产业。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我们以“招商引资突破年”为抓手,深化“地方政府+链主企业+产业园区”联合招商,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和企业落地。2025年1—8月,全市产业园区工业投资占全市比重超70%,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超90%;全市新签约项目97个、总投资418.1亿元,其中新签约制造业项目92个、总投资349.2亿元。可以说,钦州产业园区招商已经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的态势。特别是,沿边临港产业园区钦州产业园区已成为强有力的招商引擎,设立以来累计签约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超800亿元,累计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超2500亿元,完成工业投资超450亿元。
抓项目、强龙头。龙头项目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十四五”以来,我们大力引进龙头项目,成功推动中国石油、上海华谊、浙江恒逸、浙江桐昆、湖南中伟等10多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进驻钦州或扩大在钦州产业投资。刚才已经介绍,我们推进了10个百亿级产业项目建设,目前已有5个建成投产,在建项目进展也很顺利,其中中国石油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恒逸钦州高端绿色化工化纤一体化项目一期、桐昆钦州绿色化工基地一期聚醚多元醇项目将于年内建成投产,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三期一阶段4个项目将于2026年上半年建成投产,钦州临港产业集群加速向五千亿级迈进。
抓环境、强基础。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我们持续提升产业园区“硬基础”和“软实力”,“对企业负责、给企业便利、让企业满意”。“硬基础”方面,建设了深海排水管道、智慧物流园、园区路网等一批破瓶颈项目,补齐了园区基础设施短板,为入园企业提供直接“拎包入住”的环境,让企业家和工人有“家的感觉”。“软实力”方面,全面推行“极简审批”“不见面审批(服务)”“智能审批”等模式,审批效率提升50%。我们还推动落地了广西首批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境内运费外汇支付便利化”场景,在全国首创“离岸现货交易+区内直转”模式,让企业在贸易、物流、融资等方面享有更多便利。下一步,我们还将推进“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改革,构建更加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营商环境。
谢谢大家。
10:29
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平陆运河将于2026年如期建成,将为沿线区域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请问:钦州下一步如何以平陆运河为牵引,加快建设平陆运河经济带,发挥江海联运优势?
陈敬恩: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平陆运河建设是全区人民乃至国内外各界人士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平陆运河顺利开工、持续性建设离不开大家的关心和支持。2022年以来,我们举全市之力服务保障平陆运河建设,同步推进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从港航物流、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公共服务等方面谋划了一批支撑项目,正在重点推进11个先导项目建设,目前古龙窑文化体育公园已建成投用,5个先导工程项目已开工。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高标准、高水平、早建设、早见效”,加快推进平陆运河经济带各项工作,争取把平陆运河打造成为江海联运、陆海融合、对外开放的“黄金水道”。
我们将突出“江海联运”建枢纽。平陆运河核心功能就是“通江达海”,我们将高标准规划建设钦州江铁海多式联运中心,近期,重点建设平陆运河出海口航运服务集聚区、江海联运作业区勒沟和果子山码头,加快钦州内河港陆屋作业区起步码头等项目建设,力争与平陆运河同步建成投用。同时,我们将加快推动一批航道、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码头泊位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江铁海多式联运综合能力,更好地满足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增长需求。
我们将突出“陆海融合”畅通道。聚焦平陆运河沿线范围内“农、文、旅、产”等各方面资源要素,推动“三个融合”:“临港+县域”产业融合,推动临港工业向县域腹地延伸,建设一批运河产业园,培育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临河特色产业,推动“黄金水道”赋能产业发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融合,以平陆运河青年枢纽至出海口两岸为重点,重塑钦州城市格局,建设滨海运河城市核心区,同步规划建设平陆运河城镇带,打造一批特色运河小城镇。农文旅融合,加快建设钦灵、平陆两大灌区,推动龙门岛、九佰垌等5个沿线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打造百里运河+滨海特色旅游带,让平陆运河真正成为泽润民生、激活经济的幸福之河。
我们将突出“开放合作”建网络。平陆运河建成通航后,将带动形成一条链接区内、辐射西南地区、对接东部地区、面向东盟的开放通道。对内开放,我们将积极融入南宁都市圈,推动与南宁、贵港、百色等西江航运干线城市,开展港口建设运营、物流园区开发、文旅等合作。我们还将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争取拓展海铁联运、铁水联运、大宗商品贸易等方面合作,积极推动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对外开放,我们将发挥中马“两国双园”、国际门户港作用,开发更多钦州港至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精品航线,加快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物流分拨中心,建设面向东盟的工业原材料基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一河贯通、八桂向海”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
10:35
钦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钦州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张红丹: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悠悠民生事,枝叶总关情。我们紧盯民生关切,狠抓民生保障,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盼。五年来,我市民生事业累计支出超1000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均在80%以上。
我们推动教育公平。近五年,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新增学位3.8万个、床位3.4万铺、餐位12.5万个,发放营养膳食补助8.4亿元,惠及131.4万学生。经过努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率97.8%。全市现有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8所,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均高于广西平均水平,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我们提升医疗服务。近五年,我们持续推进健康钦州建设,三甲医院总数达到7家,建成县域紧密型医共体46个,97%以上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标准,全面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全市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增至13740个,建成老年友善医院44家,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设置率达100%,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我们改善民生保障。近五年,我们开展了“运河向海・职等你来”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813场,提供就业岗位152万个,吸引3.6万高校毕业生在钦就业,新增城镇就业8.38万多人。我们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4.7%。我们把21.5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五年累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资金33亿元。我们还建成了17个县级养老机构、31个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55个村级养老服务设施。
我们加快城乡融合。“十四五”期间,大风江大桥、龙门大桥等跨海大桥建成通车,钦州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形成了内联外畅综合交通体系。为了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我们累计改造老旧小区378个,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5423套,完成棚户区改造7472套,新建民用建筑10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我们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成了385个和美乡村。我们还成功申报了21个广西传统村落,包括1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村庄获评自治区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灵山县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示范县。
我们坚持文化惠民。累计投入了1.56亿元完善公共文体设施,推动钦州老街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举办蚝情节、马拉松比赛、音乐节、荔枝文化旅游节等352项特色活动,惠及群众超2000万人次。我们还成功申办第九届河口海岸国际研讨会,加入了海丝申遗城市联盟、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入选2024年“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年度影响力城市。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们将继续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事一件事抓,一件事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把民生“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的“幸福账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10:43
巩光胜:
感谢4位发布人,也感谢现场记者朋友,特别感谢钦州周到细致的安排。今天新闻发布会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Copyright2021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管理委员会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中国广西钦州市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马大街1号 邮编:535008 网站标识码:4500000154
桂公网安备 45070002000525号
桂ICP备2020008432号-2 电话: 0777-58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