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媒体报道

新质生产力重塑工业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5-04-22 15:58  来源:当代广西  

锚定高质量发展主旋律,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正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广西通过不断刷新新质生产力在第二产业的应用场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加快构建体现广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引领实现产业升级

近年来,广西聚焦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利用科技力量引领产业链升级。

桂林的实践尤为亮眼。当地正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质生产力要素为引擎,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培育出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

桂林蓝宇航空轮胎发展有限公司的发展就是这一转型的生动写照。它通过打造出先进装备自主创新的“桂林样本”,带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升级。

2024年,专业从事航空轮胎研发制造的桂林蓝宇,建成国内第一条数字化航空轮胎生产线,年产能达10万条,可满足国内40%民用航空市场的需求。这条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全流程智慧物流,定制研发机器人应用比例达68%,通过MES系统和近2万个传感器实现全流程数据采集,并运用3D时空大数据分析算法进行优化,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得益于技术应用突破、重大项目引领、产业链智能化变革带来的利好,这样的创新实践正在桂林第二产业遍地开花。

桂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三级调研员唐正茂介绍,目前,桂林已形成电力装备、橡胶机械、航空轮胎等七大产业集群。其中,桂林蓝宇航空轮胎成功试飞空客A320,打破国外垄断;桂冶机械研发国内首台真三轴六面顶液压机,实现超硬材料领域重大突破;格力智能制造基地开工建设,将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福达集团曲轴“灯塔工厂”自动化率达85%,订单交付周期缩短50%。这些企业的创新突破,带动了桂林工业的整体升级。

第二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数字化重构生产流程、智能化突破技术瓶颈、生态化整合创新资源,最终实现产业能级的质变飞跃。

放眼广西,这样的转型故事正在多个领域上演。广西卡迪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推出桥梁健康监测、边坡位移监测、灾害识别与预警系统等一系列交通智能网联和工业智能产品;广西工凯重工制造有限公司创建施工升降机数字化车间,实现了多品种零部件自动上下料、自动运输、主动检测、监控和报警;广西糖业集团金光制糖有限公司打造优质“三冠”白砂糖生产数字化车间。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工业升级的模式,正在为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如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正快速发展。

货品整齐码放在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开放赋能打造“双循环”枢纽

广西因独特区位,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而广西正在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的各项举措,也必将给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开放活力。

作为中国与马来西亚共建的“两国双园”国际合作示范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成为广西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载体。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在全球首创中外政府互设产业园区合作模式,重点发展港航物流、国际贸易、绿色化工、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以及燕窝、榴莲、棕榈油等东盟特色产品加工贸易产业,形成跨国产业链协同效应。

抢抓“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平陆运河建设机遇,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助力向海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壮大。园区内,钦州石化产业园作为西南首个千亿级化工基地,连续11年跻身全国化工园区30强;化工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以中石油、华谊、恒逸、桐昆为龙头的发展体系;已建成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海铁联运自动化码头,为临港工业提供强力物流支撑。

同时,通过“恒逸文莱—恒逸钦州”“华谊泰国—华谊钦州”等跨境“双基地”项目的支撑,钦州煤炭、锰矿、锂矿、原盐等资源也与东南亚区域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进一步增强临港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智造”强“制造”,广西工业挺起了向海图强的“硬脊梁”。钦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王廷智表示,当前,钦州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工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海工装备方面,引进中船、远景、锦峰、亨通等企业,涵盖海上风电塔筒、叶片、风机、电缆等全产业链制造;船舶方面,2024年广西造船工业史上首艘万吨级滚装货船交船下水,两艘执法船、两艘集装箱船交付并顺利下水,造船行业年产值约18亿元。

如今,开放合作正重塑广西工业版图,构建起安全稳定的跨境产业链。广大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与广西共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同建设运营产业园区,共同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空间。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通过引入自动化生产线,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已出口至印尼、印度等国家;远景钦州智慧能源产业基地引入广东的风电技术团队,成为北部湾绿色能源走廊的核心项目。开放合作,为广西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开更广阔的国际空间。

绿色转型化优势为胜势

以工业绿色转型为突破口,广西正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重构、新兴产业绿色化生长,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工业效益协同提升的特色之路。

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是广西工业绿色转型的典范。作为全区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其创新研发应用三桩导管架全嵌岩基础施工方案,加上采用冲击钻工艺代替回旋钻模式,创造了“国内海上风电领域最快20天完成单台风机嵌岩基础”“最快40小时安装1台风机”“首个标段提前3个月全容量并网发电”等海上风电工程建设纪录。

这一项目包括A和F两个场址。当前,A场址工程已正式建设完工,83台单机容量为8.5兆瓦的风电机组建成投产,装机容量70万千瓦。项目建成后,每年提供清洁电能约20.6亿千瓦时,可满足超70万个家庭的全年用电量,节省标煤消耗约6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64万吨,让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绿色含量、数字含量不断提升。

从零起步,广西海上风电产业现已形成以风机、叶片、塔筒等核心装备制造为支柱,延伸至施工建设、智能运维等配套服务的全链条体系,实现从单一设备生产到产业集群发展的跨越。

“十四五”以来,广西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维举措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累计培育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05家、绿色园区11个,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61家、绿色园区23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家。2024年,绿色工厂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5%。

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与新兴产业低碳化培育的双向赋能,让广西工业的“含绿量”持续提升。河池大任产业园里,广西誉升锗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建成锌多金属矿综合回收及锗深加工项目,基本实现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国家能源集团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风电、水电和光伏项目等新能源,注重火电厂安装先进的脱硫、脱硝和除尘设备,优化发展格局,推动转型升级,加速绿色发展;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里,光伏玻璃生产线生产的超薄光伏玻璃厚度仅1.6毫米,透光率却高达94%,每平方米玻璃的碳足迹比传统工艺减少40%。

随着绿色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广西工业正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发展底色。通过实施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工程,培育绿色能源装备、可再生材料应用等新增长点,广西正逐步构建起覆盖重点企业精准控耗、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制度体系。


分享: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
钦州港片区

Copyright2021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管理委员会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中国广西钦州市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马大街1号  邮编:535008 网站标识码:4500000154

桂公网安备 45070002000525号   桂ICP备2020008432号-2 电话: 0777-588000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