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广西日报在第11版报道,钦州市依托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发展向海经济的做法与成效。
金秋9月,北部湾畔,万吨巨轮,扬帆起航。
位于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的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停泊着多艘大型集装箱船,巨型桥吊在自动化设备的控制下精准卸载货物,码头上集装箱摆放有序,集装箱卡车在“U”型道路上穿梭,涌动着一片开发开放的热潮。
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要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办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钦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向海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独特区位、着眼发展全局,面朝大海,向海图强,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钦州突出江海联动,抓港口畅通道,举全市之力高标准保障平陆运河建设,高水平共建开放大通道,把独特区位优势、开放优势、政策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围绕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抢抓平陆运河建设新机遇,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港,优化平陆运河经济带海洋产业布局,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钦州市委书记钟畅姿就打造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区开展专题调研时说。加快国际门户港建设,今年1—8月,钦州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24亿吨。钦州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位置,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出海口。港口是钦州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
8月29日,广西日报全媒体调研报道组走进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只见一艘外贸货轮正在装卸作业,偌大的码头杳无人影,自动化双小车岸桥从船上稳稳地把集装箱吊装到智能导引运输车上。
“这是全球首个采用‘U’型工艺布局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也是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拥有多项创新技术,同时也创下了不少纪录,极大提升了钦州港的核心竞争力。”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信息部副经理周文彬介绍,码头开港运营一年多来,系统设备及生产组织持续优化,作业效率稳步提升,船时效率提升152.6%以上,泊位效率提升218.8%,船舶保班率达100%,实现货物运输“下船即上车、下车即上船”。
在一公里外的远程调控中心,远控员李湘磊正在远程操控装卸设备“自动化双小车岸桥”,仅50秒便完成了一个集装箱卸载。“该设备运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通过5G智能理货系统实现了从‘多人一岸桥’到‘一人多岸桥’的转变。”周文彬说,相比传统人工码头作业,设计作业效率提高约30%,操作人员减少90%。
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高效运转是该市努力建设千万标箱国际门户港的一个生动写照。随着今年大榄坪南作业区9号、10号自动化泊位建成,大榄坪作业区1号至3号泊位的正式投入运营,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航道建成,钦州港通航能力从10万吨级提升到30万吨级。2022年,钦州港集装箱吞吐量541万标箱,在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提升至第35位,进入全国沿海港口前10强。今年1—8月,钦州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24亿吨,同比增长12.2%;集装箱完成387.5万标箱,同比增长16.8%。
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已经进入全线施工,船闸枢纽和出海口均在钦州,工程投资超过全线的90%,到2026年底建成后,将实现“一河贯通、八桂向海”,极大提升钦州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推动海铁联运降本增效,钦州港口岸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压缩84.35%和96.46%
9月4日5时25分,伴随着一声嘹亮的风笛,装载着来自泰国的木薯淀粉、新加坡蛋氨酸等货物的X9586次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从钦州港东站驶出,开往重庆鱼嘴站和四川城厢站。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的关键节点,钦州港东站货物上下列车、进出港口24小时不停歇,一天最多可发班列21列。”钦州港东站副站长赵坚介绍,目前钦州港东站开通了钦州至成都城厢站、重庆团结村站、昆明小南垭站等4趟海铁联运专列,针对不易储存的鲜果、肉类等产品,还开通了冷链班列,温度上下波动控制在3摄氏度以内,减少了产品损耗,压缩了运输时间。
“除了运输时间缩短,海铁联运的运输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贸易与物流发展局局长林纲介绍,通过搭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港海铁联运“一口价”协议运输服务平台,整合北部湾港到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市多个站点的班列产品以及至香港、新加坡航线等资源,推出“重庆/成都—北部湾港—新加坡/香港一口报价、一次结算”的海铁联运产品,提供“一次托运全程无忧”“一份合同一票清算”的“一口价”多式联运优质服务,进一步让客户获得实惠。“以渝桂班列为例,实行‘一口价’后整体运价从8000元/标箱降至5000元/标箱。”林纲说。
作为钦州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钦州港每天船来船往,钦州港运营航线70条,其中外贸航线42条,通达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来自重庆、四川、甘肃等地的出口货物在钦州港“下车就可上船”,来自国外的进口货物则“下船就可上车”,海铁联运班列的开行数量也在攀升,这离不开海关通关便利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围绕降费提效及通关便利化,钦州港海关深入推进监管创新,率先在全区推行集装箱货物“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模式,实现了港口货物在“船舱”和“工厂”间无缝衔接;率先在广西完成“提前申报”和“两步申报”改革,实现了无查验货物的“即到即放”,极大地提升了通道物流运输效率。得益于一系列通关措施的优化,钦州港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大幅提升。今年上半年,钦州港口岸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41.85小时、1.37小时,较2017年压缩84.35%和96.46%。
“连接中国与东盟时间更短、效率更高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正加快形成,从东南亚进口的大米、山竹是海铁联运班列运输的常见货物,重庆的新能源汽车、广西的螺蛳粉也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销往世界。”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今年1—8月,钦州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运输货物56.2万标箱,同比增幅12.8%。
建设中马“两国双园”升级版,截至今年6月,园区累计签约落户项目超200个,协议总投资超2600亿元。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对接各自发展战略,将钦州、关丹产业园区打造成中马合作旗舰项目和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钦州市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自由贸易试验区、北部湾开放开发等战略机遇,在RCEP合作背景下,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开创“两国双园”国际合作新模式。
今年4月,“投资中国年”(走进东盟)暨中马“两国双园”——马中关丹产业园10周年庆祝活动在马来西亚彭亨州首府关丹市举行,活动促成17个签约及合作项目,金额共计392.3亿元。马中关丹产业园升级扩园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促进“两国双园”联动升级,为中马国际产能合作注入新动力。
“2014年,钦州港与关丹港结为姊妹港,两港之间集装箱国际直航班轮开通,直航时间大大缩减。”林纲介绍,目前钦州港已开通8条马来西亚班轮航线,其中5条每周开一班,抵达丹绒帕拉帕斯港、关丹港、民都鲁港、巴生港、巴生西港等地。
马来西亚有着丰富的燕窝资源,依托“两国双园”模式,推动两国燕窝产业合作发展水到渠成。9月1日,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燕窝加工贸易基地的广西中马金谷燕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毛燕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用镊子拔、挑、勾、夹,小心翼翼地把燕窝中的羽毛等杂质一一剔除。“今年,我们公司通过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及影响力,做大马来西亚燕窝进口贸易规模。”该公司总经理助理裴度介绍,园区打造了全国首个毛燕首发进入地,率先开展马来西亚毛燕进口加工特色业务,构建了全国首条燕窝跨境产业链。
钦州始终坚持把开放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泉,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先后引进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东盟传统优势产业项目,依托港口设立运营北部湾(广西)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拓展棕榈油、再生铝等跨境供应链,获国家认定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截至今年6月,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超276亿元,累计签约落户项目超200个,协议总投资超2600亿元。
今年是中马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对外合作交流局协理局长钟桂连表示,将充分发挥RCEP全面实施的新机遇,推动中马“两国双园”向“两国双园多区”“两国多园”模式发展,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加快构建跨境供应链和产业链,推动建设大宗商品贸易储运基地、东南亚特色商品进口基地。
Copyright2021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管理委员会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中国广西钦州市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马大街1号 邮编:535008 网站标识码:4500000154
桂公网安备 45070002000525号
桂ICP备2020008432号-2 电话: 0777-5880001